华体会体育hth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中国餐饮四大“神秘组织”沙县小吃凭啥排第一?

发布时间:2025-02-05 11:54:33    次浏览

  五金邓世奇是沙县湖源乡锦街人,种过地,当过兵。1978年退伍后他四处奔波,并于1985年和妻子一起开了一家小吃店,慢慢地也赚到了一些钱。

  可好景不长,1992年,融资盘崩盘了,邓世奇这个小老板,一夜之间不仅倾家荡产,还变成了负债13万的“负翁”。

  而到1997年,沙县建了一个小吃街,但很多人嫌租金贵,不敢下手。县领导觉得要找到一个带头人。一番考察,觉得邓世奇很符合条件,于是就动员他回到了沙县。

  重新回到沙县的邓世奇,一口气租了5间商铺,请了8个厨师,一时间,客源不断,生意越做越大,并一口气衍生出来了包括烧卖、扁肉、锅贴,芋饺、喜粿、豆腐丸在内的40多个小吃品种。

  沙县小吃起源于三明市,三明市沙县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处,常住人口20多万人,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口二十多万的小县城,却有独特的地理条件。

  这样优越的位置,让沙县自古便是闽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联络地,并逐渐演变成为古代中原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也正是在这种不同饮食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下。

  不过,现今意义上的沙县小吃的起步,还得从邓公南方谈话之后谈起,当时,沙县夏茂镇流行着一个顺口溜:“一把菜刀一把锅,走遍天下找生活;省吃俭用勤劳动,春种秋收好结果。”为了讨生活,夏茂人挑着担子,走出大山,开始走街串巷卖小吃。

  后来,越来越多沙县人加入了这个队伍。为了扩大规模,有人摆起了固定摊位,有人甚至开起了门店。于是,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把小吃统一叫一个名字——沙县小吃,方便宣传。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人口流动和迁移,那些远赴外地的沙县人,开始把沙县小吃当成了自己的经营生意。

  究其原因,这与沙县小吃本身的风味、实惠亲民的价格以及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的品牌化经营和运营模式等息息相关。

  其实,它的菜品并无大的亮点,无非是蒸饺、拌面、馄饨、小笼包之类物美价廉的亲民餐品,门店装修、用餐环境更是无甚突出,红色招牌设计感也不太多。

  统一开设培训课程,为了更好地推动沙县小吃融入本地,沙县政府还在全国29个城市设立了沙县小吃驻外联络处,专门用来支持它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已有所起色的小吃产业发展,沙县政府还在产业标准化运营下了不少功夫,编写了《沙县小吃标准体系表》《沙县小吃经营服务规范》等。

  去年年中的数据显示,沙县小吃在上海有4000多家门店、119家加盟店和12000名员工,年营业额超过28亿元。

  除了资金扶持,在2005年,沙县政府还投资建设了沙县小吃文化产业园,引进了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对小吃原料进行统一加工、配送。

  在2012年,沙县小吃正式开放加盟,并要求所有加盟店统一形象标识、服务,由中央厨房自动化生产原材料,意图以此推动小吃门店连锁化经营。

  甚至为了扩大小吃品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加盟商,沙县政府还拍摄了《沙县小吃》电视剧,帮助进行品牌宣传。

  而到了2015年,“沙县小吃”终于正式获得了国家商标局批准,这也给小吃行业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样的江湖地位,外因如果靠的是政府的扶持,来促进了沙县小吃的规模化发展,那么经营模式灵活则是沙县小吃能自主开枝散叶的内在基因。

  细心研究沙县小吃的经营体系则会发现,这些店面的门店规模基本很小,有的只有二三十平米,有的甚至是夫妻店。这样的小店,租金成本低,人员成本低,经营风险也低。中国餐饮四大“神秘组织”沙县小吃凭啥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