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3 05:14:47    次浏览
五金章继刚:你好!很高兴能有这次交流的机会。这次汪曾祺饮食文化研讨会的举办,无疑是一次文化与美食的盛宴。汪曾祺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将饮食与文学紧密结合,赋予了美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他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对食物的简单描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意农业网:确实,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中,饮食总是占据着一席之地。他笔下的美食,总能让人垂涎欲滴,仿佛能够闻到那股诱人的香气。那么,在您看来,汪曾祺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章继刚:汪曾祺的饮食文化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美食与文学完美融合。他的笔下,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与记忆的载体。他善于从日常饮食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食物的色香味形,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来自味蕾的愉悦。同时,他的美食文章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品味到生活的真谛。
创意农业网:在研讨会上,众多文化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寻汪曾祺笔下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您认为,这次研讨会对于推广汪曾祺的饮食文化以及促进文化与美食的结合有哪些积极意义?
章继刚:这次研讨会的举办,无疑为推广汪曾祺的饮食文化以及促进文化与美食的结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研讨和交流,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汪曾祺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激发了更多人对美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研讨会的举办也有助于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意农业网:我们知道,汪曾祺先生的美食文章不仅让人垂涎欲滴,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那么,在您的看来,如何通过美食来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呢?
章继刚:美食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食,我们可以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人生的起伏跌宕。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通过品尝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美食,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和人生。同时,美食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记忆的载体,通过美食,我们可以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时光和珍贵的人情世故。
章继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春节作为岁首大典,不仅承载着辞旧迎新的仪式感,更蕴含着丰富的美食文化与深刻的生活哲学。老舍、冰心、汪曾祺等文学大家,以及历史上的美食家苏东坡,他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节期间的美食景象,不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节日画卷,更在字里行间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哲思。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以腊八粥为引子,细腻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与温馨。腊八粥的丰富多样,不仅是农业社会丰收的象征,更是家庭团聚、祭祖祭神的庄重仪式。腊八蒜的腌制,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色彩,更寓意着生活的酸甜苦辣,需细细品味。老舍笔下的春节,是街巷间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是家家户户忙碌而幸福的身影,是对传统习俗的坚守与传承。
冰心的《童年的春节》则更多地聚焦于家庭的温暖与母爱的伟大。母亲忙碌的身影,为孩子们准备新衣鞋帽、制作年货,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更透露出母爱的无私与深沉。父亲为孩子们准备的乐器,则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让春节不仅仅是味觉上的盛宴,更是精神上的享受。
汪曾祺在《我的祖父祖母》中,通过祖母腌制咸菜、制作圆子等细节,展现了江南春节的别样风情。祖母的勤劳与智慧,不仅让家人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更让这种味道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
而苏东坡的美食人生,则是将春节美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美食家,对食材的选用、烹饪的技巧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无论是黄州的东坡肉,还是岭南的荔枝,苏东坡都能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将每一次品尝都化作对生命的礼赞。他的美食人生,不仅是对美味的追求,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这些名家笔下的春节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文化韵味与生活哲学的交响。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习俗的魅力,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领悟到了人生的智慧。同时,这些作品也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让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方式。
对春节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不仅要保留传统习俗的精髓,更要结合现代生活的特点,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美食文化形式。同时,也要加强对春节美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章继刚:感谢创意农业网提供的这次交流机会!我想说,美食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让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品味生活的美好和文化的韵味。希望大家能够像汪曾祺先生那样,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美食、品味人生!
创意农业网: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全国创意农业精品教材暨乡村振兴丛书》的总主编章继刚先生,章老师不仅是《创意农业学》《田园》等著作的作者,还是中国创意农业优美乡村对话的学术主持人。章老师,您好!今天,我们将跟随您的视角,一起探讨罗平美食大赛如何让更多的游客,被吸引到罗平品尝美食。
章继刚:你好,创意农业网的网友们,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关于罗平美食大赛以及其对当地就业影响的见解。
创意农业网:近期,罗平县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方特色美食评选大赛,据了解,这场大赛旨在打造罗平的美食名片。章老师,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活动对地方旅游业和餐饮业的推动作用?
章继刚:确实,罗平作为知名的旅游城市,通过举办这样的美食大赛,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更为餐饮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外地游客了解到罗平的美食文化,还促进了餐饮业的品牌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创意农业网:据了解,罗平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举办了多项农体旅融合发展的赛事。这些举措对当地就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章继刚:罗平县的这些举措确实值得称赞。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餐饮行业,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对美食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为当地餐饮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创意农业网:在这次美食大赛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如大水井乡特色黄焖黄山羊、罗平传统美食“三白”等。这些美食的推广对当地经济有哪些好处?
章继刚:这些地方特色美食的推广,不仅丰富了罗平的美食文化,还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这些美食的走红,更多的游客会被吸引到罗平来品尝,这将直接带动餐饮业的繁荣,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意农业网:据罗平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自2023年以来,罗平县已举办了多期小吃制作、烹饪等技能培训。这些培训对当地就业有何帮助?
章继刚:这些技能培训对于提升当地居民的就业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培训,居民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烹饪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这些技能还有助于他们自主创业,开设自己的餐馆或小吃店,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创意农业网:最后,章老师,您认为罗平美食大赛以及相关的产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章继刚:我认为这些活动和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们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这些活动和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最后,随着罗平知名度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升级。
创意农业网:非常感谢章继刚老师的精彩分享!通过今天的访谈,我们对罗平美食大赛以及其对当地就业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章老师!
在彩云之南的怀抱中,罗平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而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地方特色美食评选大赛,更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掀起了一股美食文化的热潮,为当地餐饮业的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罗平,这个以花为媒的旅游城市,近年来在全域旅游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花海马拉松到此次的美食大赛,罗平不断挖掘自身的独特魅力,将农业、体育、旅游紧密融合,打造出了一张张亮丽的名片。而在这其中,美食无疑是最为诱人的一环。如何让外地游客知道来罗平吃什么、怎么吃、在哪吃?罗平的餐饮同行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打造属于自己的美食名片。
此次美食大赛,罗平县充分发挥了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从市场监管到人社、从工信商科到文旅、农业农村,再到融媒体中心,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为大赛的成功保驾护航。而经过餐厅申报、乡镇初评推荐、大众网络投票和专家现场评审等多轮激烈角逐,一批批具有罗平特色的美食脱颖而出,成为了罗平美食文化的佼佼者。
“罗平名店”、“罗平名菜”、“罗平名小吃”,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罗平餐饮人对美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他们不仅传承了罗平的传统美食,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让罗平的美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这些美食的推广和普及,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罗平县人社部门在近年来也加大了对餐饮从业人员和厨师技能培训的力度。一系列的培训课程,不仅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就业技能,更为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创造了条件。云南云罗知味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成柳就介绍道,他们公司的餐饮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罗平本地人,他们的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据统计,截至目前,罗平县已有各类餐饮单位数千家,共带动2万余人就地就近就业从事餐饮服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罗平美食文化的蓬勃发展,更是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罗平美食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罗平打造了一张亮丽的美食名片,更为当地餐饮业的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罗平餐饮人的辛勤付出和创新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绘就了一幅家门口的就业“味”来蓝图,让罗平的美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创意农业网:今天,我们将跟随章老师的脚步,体验南皮窝头。章老师,您好!南皮窝头,这一从宫廷走向民间的美食佳话。我们知道,南皮窝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能否先为我们讲述一下它的传奇故事?
章继刚:你好,创意农业网的网友们!确实,南皮窝头的故事非常有趣。南皮是河北省沧州市下辖县城。《太平寰宇记》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筑城制皮革,称为皮城,由于在其北面章武有一座“北皮亭”,所以称此城为“南皮”。
相传清末慈禧太后吃腻了山珍海味,偶然间得知农村百姓以窝头为主食,一时兴起想要品尝。张之万大臣不敢怠慢,忙派人回老家南皮精心蒸制窝头呈献给太后。太后品尝后大悦,当场将南皮祁家窝头定为御膳食品。就这样,南皮窝头从民间走向了宫廷。
创意农业网:非常感谢您的讲述,章老师。那么,南皮窝头,特别是祁家御膳窝头,为什么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呢?
章继刚:这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祁家窝头讲究粗粮细作,从选料、磨面、揉面、团制到蒸制,每一步都精益求精。特别是石磨出面,保留了原料的原始香气,让窝头口感更为醇厚。再加上独特的发酵和蒸制工艺,使得窝头既松软又不失嚼劲,香甜而不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南皮窝头能够代代相传的关键。
创意农业网:我们知道,南皮县近年来通过打造“品味南皮”这一区域公用品牌,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祁家御膳窝头作为品牌下的明星产品,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
章继刚:确实,“品味南皮”品牌的打造为南皮农产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祁家御膳窝头作为品牌下的明星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和口感,还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口味和包装形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品牌的包装和推广,祁家御膳窝头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销售区域也逐渐扩大,从本地走向了全国市场。
章继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南皮窝头能够持续焕发活力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坚守传统手艺,保留窝头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比如,通过优化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延长保质期的方法等。这些创新举措让南皮窝头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章继刚:我认为,南皮窝头的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碱麦美食传万家 老味道·新健康”的理念。通过深入挖掘南皮碱麦美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推动南皮窝头等传统美食的现代化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多种举措,让这份源自宫廷、流传民间的美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皮窝头一定能够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创意农业网:非常感谢章老师的精彩分享和宝贵建议!也祝愿南皮窝头的未来发展更加美好!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在河北省南皮县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南皮窝头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传承宫廷美食文化的民间瑰宝。从清末慈禧太后的偶然品尝,到如今成为南皮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南皮窝头不仅承载着一段宫廷与民间的佳话,更展现了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祁家御膳窝头作为南皮窝头的代表,其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历经百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从选材到蒸制,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精选上乘的小米、黄豆、栗子等原料,经过石磨磨面,保留了原料的原始香气与颗粒感,使得窝头口感更为醇厚。独特的发酵和蒸制工艺,更是让窝头在松软与嚼劲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香甜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不仅体现了匠人对美食的热爱与尊重,更让南皮窝头成为了一道不可多得的地域美食。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皮窝头不再仅局限于地方美食的范畴,而是成为了南皮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南皮县通过打造“品味南皮”这一区域公用品牌,有效提升了南皮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祁家御膳窝头作为品牌下的明星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和口感,还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口味和包装形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巧妙平衡,不仅让南皮窝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让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传递情谊、分享美好的最佳选择。
南皮窝头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美味的口感,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南皮县作为“中国碱麦美食之乡”,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通过深入挖掘南皮碱麦美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南皮县正积极推动传统美食的现代化转型与国际化发展。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多种举措的实施,让这份源自宫廷、流传民间的美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对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南皮窝头的制作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品牌建设:继续提升“品味南皮”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推动产业升级:结合现代农业科技,推动南皮窝头等传统美食的现代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交流机会,将南皮窝头等传统美食推向国际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份源自中国的美食文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皮窝头不仅承载着传统美食文化的精髓,更寄托着南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创新,相信南皮窝头定能在未来发展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美食文化使者。
南皮古地,有奇食、窝头风味独绝。细面杂粮相和就,质朴无华情切。蒸汽升腾,香气四溢,引得馋虫跃。寻常巷陌,几家巧手传诀。
忆昔饥荒年月,此食曾救急,功高难没。如今虽丰衣足食,犹记当年恩泽。软糯香甜,暖胃更暖心,人间真味舍。传承不辍,愿将此艺留世。
创意农业网:章老师,您好!最近我们注意到,在2月3日正月初六,成都太古里的一家川菜馆生意异常红火。2021年川菜成功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您能谈谈这背后的意义吗?
章继刚:当然,川菜的成功入选不仅是对其烹饪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四川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肯定。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经典菜肴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在海外也拥有大批粉丝。它们已经成为四川文化的重要名片,展现了四川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创意农业网: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川菜在市场上的表现如何?我们进行了一些走访,发现很多川菜馆都一席难求,您能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吗?
章继刚:是的,春节期间川菜馆的生意确实非常火爆。这主要是因为川菜独特的麻辣鲜香和丰富的味型满足了众多消费者的味蕾需求。而且,随着川菜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喜欢川菜,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大家更倾向于选择有特色的餐饮方式来庆祝。
创意农业网:我们注意到,像马旺子·川小馆、柴门饭儿等川菜馆都出现了排队等候的现象,您认为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章继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一方面,川菜馆在春节期间通常会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和特色菜品,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品尝。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餐饮的品质和文化内涵,而川菜正是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创意农业网: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川菜馆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有雲·鹿洄天府1911中国川菜体验中心就恢复了濒临失传的传统川菜烹饪方法,并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现代饮食健康需求。您如何看待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模式?
章继刚:我非常赞同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模式。传统技艺是川菜文化的精髓所在,必须得到传承和保护。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只有不断创新和调整,才能让川菜更好地适应市场、赢得消费者。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川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能为川菜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市场机遇。
章继刚:我认为川菜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品牌化和国际化。通过构建产品体系、引领现代饮食结构及美学创新等方式,推动川菜传统技艺的创新性发展。同时,加强川菜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川菜。此外,还可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将川菜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川菜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
春节期间,非遗川菜如同一把钥匙,悄然解锁了“非遗版”春节的味觉密码,让全球的食客们在麻辣鲜香中品味到了四川文化的独特韵味。
2月3日,正月初六,成都太古里的一家川菜馆门前人头攒动,生意兴隆。这不仅是节日的热闹,更是川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动展现。夫妻肺片的细腻、麻婆豆腐的热烈、回锅肉的醇厚、鱼香肉丝的酸甜、宫保鸡丁的爽脆、樟茶鸭的清香……这些经典川菜,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将四川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悠久历史娓娓道来,让食客们在味蕾的跳跃中感受四川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期间,川菜馆一席难求,传统菜肴备受追捧。这背后,是川菜作为四川文化名片的广泛影响力,也是全球美食爱好者对川菜独特魅力的深深眷恋。从广东的刘先生到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不远千里而来,只为品尝那一口地道的川菜,品味那份独特的四川文化。
而川菜的创新与发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有雲·鹿洄天府1911中国川菜体验中心,用严格的规定和详细的介绍,让消费者沉浸式感受川菜历史文化。柴门饭儿则根据川菜的特点,推出辣的、不辣的菜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精细化菜单、手机点餐程序、双语菜品介绍……这些现代化的手段,让川菜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拓展着川菜版图。
川菜产业的发展迅猛,米其林、黑珍珠等级别的川菜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东门市井、宽窄巷子等旅游餐饮消费场景也如诗如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这不仅是川菜产业的繁荣,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非遗川菜,如同一扇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如同一座桥,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的味蕾与文化。在这个“非遗版”的春节里,让我们用非遗川菜,品味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感受那份来自四川的麻辣鲜香与温暖情谊。
蜀地佳肴,传千古、非遗名馥。香四溢,麻辣鲜香,味满天府。夫妻肺片刀工细,麻婆豆腐火候熟。看回锅、鱼香肉丝处,情如注。
樟茶鸭,香飘路,宫保鸡,丁飞舞。技艺精且妙,匠心凝注。古法传承情犹在,新风调和味更醇。愿人间、共赏此珍馐,心相慕。
创意农业网:章老师,您好!很高兴能与您探讨川菜这一极具特色的中华美食文化。我们了解到,在最近的一场文化沙龙上,中国烹饪大师张元富与著名川菜文化学者石光华就“川味江湖里的30年”进行了深入交流。您觉得这场沙龙中,有哪些观点特别值得关注?
章继刚:确实,这场沙龙提供了很多关于川菜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深刻见解。首先,张元富大师提到了2000年前后川菜面临的困境,以及华西都市报“打造川菜王国”的报道对川菜产业的积极影响。这不仅唤醒了产业活力,还从文化和产业两个层面为川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意农业网:确实,媒体的正面报道往往能对产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那么,石光华学者在这场沙龙中分享了哪些独到见解呢?
章继刚:石光华学者主要强调了川菜传统技艺的抢救性还原的重要性。他指出,调味、制汤、煎炒煸烧等传统技艺的流失,是对川菜文化的一种割裂。同时,他也批评了近年来川菜界“不麻不辣才高级”的风气,认为这误解了川菜的风味特点。他认为,川菜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麻辣味型,以及其中蕴含的烟火气。
章继刚:烟火气,对于川菜来说,是一种生活气息的体现。它不仅仅是街头巷尾小店的热闹,更是家常餐桌上的温馨。这种气息,让川菜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生活中的艺术和文化传承。正如石光华学者所说,如果把大众的喜好、人间的烟火丢失了,那就是把川菜最大的风格丢失了。
创意农业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在沙龙中张元富大师还提到了川菜与川酒的关系。您对此有何看法?
章继刚:川菜与川酒,确实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不仅体现在味觉上的相互映衬,更体现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张元富大师提到,在烹调中运用白酒可以丰富菜品的风味,而石光华学者则从宴席的仪式上强调了川菜与川酒的相互尊重与配合。这种兄弟般的情谊,确实让川菜与川酒的未来更加可期。
章继刚:我认为,川菜要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风格,就需要在保留传统技艺和烟火气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政府、媒体、产业界和学术界也应该共同努力,为川菜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川菜一定能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创意农业网:再次感谢章老师的分享。希望川菜这一中华美食文化瑰宝,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继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美好与温暖。
在“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蜀地人文主题展”“川味江湖里的30年”的文化沙龙中,仿佛回到了那些与川菜相伴的温暖时光。其中,张元富大师与石光华学者的对话,不仅是一次对川菜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川菜未来的一次深刻思考。
川菜,从来都不只是味蕾上的享受,它是生活的艺术,是文化的传承。张元富大师回忆起2000年前后川菜面临的困境,那时的川菜在市场的冲击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然而,华西都市报的一则“打造川菜王国”的报道,如同一剂强心针,唤醒了川菜产业的活力。这份报纸不仅从产业层面提出了扶持建议,更从文化层面梳理了川菜的历史脉络,让川菜成为了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媒体的责任担当,更是对川菜文化的一次深情告白。
石光华则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了川菜的魅力所在。他提到,川菜的传统技艺,如调味、制汤、煎炒煸烧等,正在逐渐流失。这不仅是对技艺的遗忘,更是对川菜文化的一种割裂。因此,抢救性还原这些传统技艺,成为了川菜界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他也指出了近年来川菜界的一股“不麻不辣才高级”的风气,认为这是对川菜风味特点的误解。川菜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麻辣味型,这种触觉上的刺激,让人在痛觉中寻找到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快乐,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川菜。
而在这份麻辣之中,人们更看到了川菜的烟火气。这种烟火气,是街头巷尾小店的热闹,是家常餐桌上的温馨,是每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如石光华学者所说:“川菜讲究民气,如果把大众的喜好、人间的烟火丢失了,那就是把川菜最大的风格丢失了。”这份烟火气,才是川菜真正的灵魂所在。
当然,提到川菜,就不得不提与之相伴的川酒。川菜与川酒,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共同承载着四川的饮食文化。它们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不仅体现在味觉上的相互映衬,更体现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张元富大师提到,在烹调中运用白酒,可以丰富菜品的风味;而石光华学者则更多地从宴席的仪式上,强调了川菜与川酒的相互尊重与配合。这种兄弟般的情谊,让川菜与川酒的未来更加可期。
在这场沙龙的尾声,人们仿佛看到了川菜在未来的道路上,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烟火气,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这份传奇,不仅属于四川,更属于每一个热爱川菜的人。在烟火气中,人们品味着川菜的美味,感受着四川的文化,更体会着生活的美好与温暖。
作者特别声明:本文由章继刚创意策划并原创,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作者章继刚同意不得进行翻译、改编、出版。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转载、引用或者出版请留言,并注明出处。同时,由于水平有限,文中错误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果您对本文和创意农业网公众号的内容有什么意见、建议,请您到留言板留言或加为好友交流,我们会尽力解答,希望能给您帮助。
特别致谢:衷心感谢本文提到的所有专家学者、延伸阅读作品作者、参考文献作者(译者)、摄影作品作者、书法作品作者、出版者对创意农业网公众号的关心支持!
[3] 宗白华. 美学的散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14] 章继刚. 中国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M ].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05.
[17] 章继刚. 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2010.
[18] 黄焱. 从乡村地景, 乡村美学到乡村可持续发展[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22] 李小云. 小农生计:河边村的生产与生活叙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3.
[24] 刘某承、闵庆文、何惠民.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
[25] 胡坚 等. 我的家乡在下姜——美丽蝶变20年启示录[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
[2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22.
[27]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项目组. 中国农业科学2035发展战略[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
[29] 面向2035的农业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组.面向2035的农业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34]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2.
[36]上海市金山区委党史研究室. 新时代非凡十年的金山答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37] 谢晓玲.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2.
[38] 罗必良. 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4.
[38] 美]詹森·申克,韩文轩译. 未来农业:颠覆性技术如何塑造未来人类生活[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39] 张俊飚. 未来谁来种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9.
[40] 李道亮. 无人农场--未来农业的新模式[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41] 联合国粮农组织、经合组织.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23-2032年农业展望[M]. 联合国粮农组织、经合组织, 2023.
[42]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 世界农业科技前沿[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44]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 国际农业研究2017[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45] 唐华俊,刘旭,梅旭荣.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取向[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2.
[46] 面向2035的农业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组. 面向2035的农业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51] 刘正辉,王文吉. 画说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2020.
[52] [荷]扬·杜威·范德普勒格. 小农与农业的艺术:恰亚诺夫主义宣言[M]. 潘璐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54] 莫利人. 四季花开——园艺生活与园艺文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55] 赵成松. 《四川菜》[M]. 成都: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9.
[58] 章继刚. 全球农业2035年发展展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J]. 创意农业网, 2024(10).
[59] 黄季焜.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及2050年中国农业发展展望[J]. 中国工程科学, 2022(1).
[61] 章继刚. 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3,01:53-58. (原[58]编号顺延)
[67] 章继刚. 西部放歌——写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之际 [J]. 中国外资, 2010,(04).
[69] 牟俊翰. 专访中国创意农业理论创始人、中国首席创意农民 章继刚[J]. 四川省情, 2013, 12.
[71] 李周.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及战略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 2022(6).
[72] 张晓山. 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政策支持[J]. 中国农村经济, 2021(2).
[73] 蒋和平.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J]. 农业技术经济, 2020(4).
[74] 孙东升. 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2).
[7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报告[R]. 2023.
[86] 景日泽. 大食物观,管“饱”更管“好”[N]. 光明日报, 2024-5-11(0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全球创意农业访谈丨麻辣川菜里的创意农业美学——《川菜美学经济》系列访谈(2)用美食烹出人生味道